至简 | 对于“秋燥”的病态解读和生机解读
学术观点

至简 | 对于“秋燥”的病态解读和生机解读

作者:悠然生   2019-12-26 浏览:677次


调理首页图新1.jpg

问:中医所说的“秋燥”是什么意思?为何会导致疾病?


学员答:在四季气候中的秋季,中医所说的“秋燥”列为秋季主气,认为“燥”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。中医学认为:秋主肺,喜润而恶燥,秋季气候干燥最易伤肺,要预防肺部系统疾病发生。


至简解答:这是标准中医教科书的说法。


人天本可相应,不论润燥,皆能相宜。要说伤肺,四季都能伤肺。所以,从“伤”的角度来讲,是不合适的。从“是否适应”的角度来讲,才是最合适的。这样的说法,没有伤害和被伤害。


北方再干燥,北方人都能适应。

所有不适应,都是人自己的问题。


所有解答,应该从本性来论,比如刀,你应该说“锋利”,而不应该说“会害人”。

这样立论上就失去中庸了。就有偏颇了。就有对立了。


秋天相对其他季节干燥,这是正常生态,不是病态。天地本无病。即使大灾之年,也是平衡过去的太过或者不及。也不称之为病。大水之年,之后必有大旱之年;大雪之年,之后必有大热之年。这都是天地自我平衡,平衡,不能称之为过。


适应不了的,优胜劣汰,自然法则。

正因为这个法则,才能优势物种得以保留。


节选:认为“燥”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

解读:这句话的表述应该换成:燥气是秋天的常态气候,能够去除多余的水湿,让身体经历一个燥湿之间的轮转,有助于强化肺部的功能。


所有肺部的难受,应该理解为,机体为适应秋季的变化,加强功能锻炼的结果。只不过有些人平时疏于锻炼,强化锻炼的过程更加难受而已。


至简人应有的正念:

所有难受,是生机的一种体现;

应该认为这是一种锻炼,欢喜接受;

同时还要努力帮助机体提升,一起成长!


医生的眼里都是病,所以,所有论述是站在调病的角度来讲的。好好的一个“秋燥”,就成了“伤人的燥邪”了。这是见地上的眼低,眼低是因为站在了一个有角度的偏位,如果没有“医生”这个角度,就没有“病态”的看法了。


咳嗽了?哦!只是一股能量通过肺部的咳嗽把另一股能量排出来而已,并且通过这个过程锻炼了肺功能。嗯,就是这样,而已。


若能皆作如是观,忧患当下解除。

论人论事论物,亦当如此。 




【延伸阅读】


标准教科书说法二:
中医将“燥”列为秋季主气,认为“燥”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。
入秋以来,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、口干舌燥、鼻腔干燥、喉咙发干、干咳无痰或痰少。


医学认为,肺喜润而恶燥。
秋季燥邪有两种分为“温燥”“凉燥”两种类型。


温燥多发生在初秋,表现为头痛身热、干咳无痰、气喘、咽喉干痛、鼻干唇燥、胸闷、心烦、口渴、舌苔薄白而燥等燥热症状,是肺受温燥之邪,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;


凉燥多发生在晚秋,表现为头痛身热、恶寒无汗、鼻塞、嘴唇干燥、连续干咳等,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,是肺受寒燥之邪、津液耗损而出现的。


至简解读:
上面这段内容,也是典型的教科书思路:
热太多,水不足。
所以“清热”“润燥”


光看表面,是这样的。但是他们没有看到,肺燥的同时,下面一堆寒水沉淀,上不去。

只需要把下面的寒水蒸发上去,上面的干燥和火气就缓解了。

这就是整体论和局部论的本质区别。


作为局部论教材,必定是按照脏腑论来论述,所以只会选择单独“肺燥”的症状列出来,而不会同时看到“下寒湿”的症状。自然就会得出“确定肺燥”的结论。

同时能看到肺燥和下寒并存的,只有现实中的个体完整诊断。

所以,是教材思路的局限性决定了看到问题的局限性。


只有用“一气周流”的思路,用现实案例展现的形式,才是最完整和最真实的病机学习。


调理尾图.jpg

版权所有 : 汕头市至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WWW.ZHI-JIAN.NET
技术支持 : 龙鼎腾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