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三伏是能量外散到极致,下文齐鲁师兄用太阳拔毛做比喻。二十四节气讲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冬天收藏能量,夏天就是一个外散能量的过程。夏至之后才是三伏,是开始天气下降,但地气还在发散,被天气压迫下不得不收的一个过程,就是下面升,上面降的过程,所以人就像被高压锅压着,很不爽,而能量弱的人,在夏至之前,能量外散的时候能量不够,或者熬夜冰镇呗一破坏,能量续接不上,就容易嗝屁了.....
下文顺带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
首先从大自然的天道开始讲。从夏至开始,太阳往南走,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天接受太阳的热量就减少,太阳转走,天空中的热就减少,气压就开始降低,所以夏季都是闷热的,这个闷也就是天空中气压往下压的过程,空气中的热此时热到极点,上面压,只好往下走,往地下钻,也就是“潜伏地下”,故称之为“伏天”,一直到规规矩矩的潜入地下,暑热归入地下,故称“处暑”(处,归的意思)。
一直到立秋,气压收缩更大,往下压的更大,就开始出现秋雨,早晨开始降露水(白天其实也有露水,只是白天此时还有太阳,太阳一照,就挥发了,看不到了),然后这时候到了地上地下热量平衡的阶段,平分秋色,也就是“秋分”,秋分后,地下热多,地上热少,但是地上的热很多,所以还要降,就是寒露、再降就是水结成小冰,就是霜降了,再往后就是进入立冬了,立冬后还是要降,就是小雪,再降就是大雪,再冷就是冬至了。
这时候太阳老人家,开始从南往北走,太空中大气回暖,气压开始解禁,但是太阳此时还比较弱,所以空气中还是很冷的,毕竟刚把大气中所有的热量都收进来,所以人会感觉到小寒,然后就是大寒,但是终于到了立春,地面开始解冻了,热气开始往上走出了,热出来,但是空气还是比较凉的,所以热遇到冷就是雨水了,这时候太阳继续南移,空气中的寒气也驱散差不多了,就一声惊雷,宣告我太阳大帝回来了,大家该起床活动了,故惊蛰,然后天下就进入“平分春色”的阶段了,也就是春分。
春分一过,地上的热增多,地下的热减少(比地上的热少了),地上阳热增多,空气挥发散开,一片光明,故曰清明,清明之后,热气往上走,但是这时候毕竟还不是太阳最强盛的时候,所以热遇到大气中的冷,就会成雨,故名谷雨,然后来到立夏,立夏后,大气中阳气就开始充足了,故名“小满”(阳热开始满了),小满后植物长的快了,小麦大米的种子长饱了,麦芒成熟了,故叫“芒种”,然后太阳来到了制高点,宣告登基,就是“夏至”了(夏王朝,是不是因为这一点,才叫夏朝,中国历史文明,可是起源于夏朝哦),立夏后,太阳虽然放射的热量最多,但是地面上的热还没有完全升出来,所以从温度上讲,只能是小暑,然后才是大热,即大暑,太阳大帝这时走的很远了,就是立秋了,进入伏天……
所以能量低的人,估计最怕夏至到立秋这一段时间,为何呢?因为身上的能量都被太阳大帝给拿走了,拔的毛都快不剩了,如果这时候立秋迟迟不来,身上的余粮不多,可能很快就一命呼呼了。。。所以这段时间中暑、猝死的很多,大家一定要小心哦!!进入立秋,热能下潜,你身体里开始蓄能了,这时候一般就不怕了,不过小心冬至前后,如果潜进去了,却升不上来了,或者冬天被你挥霍了,没东西升了,还是会很容易挂掉的。人啊,活着真不容易,但是也很简单,就是跟着太阳混,还能混个天命。
因此,平时耗阳气太过,体内阳气微乎其微,夏天一热(尤其夏至后),阳气往外发的更厉害,有可能阳气就拔地而起(断根了),人就没有了。如果喝点冷饮,吹着空调,那断根可能更快……尤其还继续熬夜、过度吹空调、吃冷饮、跑步或大运动量,概率更高。于是产生猝死……这些和有无心脏病毫无关系,就是身体透支了,大热天很容易就被“收走”了……
版权所有 : 汕头市至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WWW.ZHI-JIAN.NET
技术支持 : 龙鼎腾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