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光明心老师2011年12月17日在武汉静园开示)
本来这支香准备打坐,多坐总不会是坏事。现在的人啊,动得多静得少;群处的时间多,独处的时间少。
今天来了个老朋友张总,刚才休息的时候提了个问题,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。什么问题呢?就是关于那个“知”。他认为知道妄念来了,知道妄念去了;知道有妄念,知道没有妄念的那一“知”,好像也不是究竟,因为那一“知”好像什么也没有,是个空。张总这一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,还是没想明白。可见张总很用功啊!只是,这一年下来啊,你既要遨游于商场,又要憩心于道场,赶两个场已经很不容易了,偶尔中间还要抽空跑跑情场,真是难为你了!(众笑)
古人说,“佛法无多子”,佛法没有那么多话,简单的很,真有悟性,真有决定信心,就从“知”之一字入手。从禅宗的七祖神会大师提出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,一路下来,至唐朝的清凉澄观大师和圭峰宗密大师,都标榜这个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。
那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,就有问题了呢?无论学禅、学道,我们从哪里下手呢?也就从这一知下手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的那一“知”。但是要记住,这只是下手处,或者说它只是“众妙之门”。尤其对于我们打坐的人来说,往那一坐,哎呦,妄念那么多,或者有人说“我什么妄念都没有,好清静哦!”那好,请问,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妄念?知道!知不知道你现在没有妄念?也知道!就那一“知”。就从这里入手,如果从这里一门深入,很快就会有成就,成就法身智慧。
但是后来又有两位大师,一个是宋代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,还有一个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都极力批驳此一“知”,谓“知之一字,众祸之门”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?这几位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师,也都可以说是禅宗开悟的大师,他们的说法为什么如此的相矛盾?
我们上次讲过,禅宗和密宗的修行,都是首先要“见性”、“明心”或者叫“明体”,见到你的“本觉”,然后再依“本觉”开始真正的修行。在上师的指导之下先“明体”,上师运用种种方法,抓住种种因缘,让你亲证自己的“自性本体”。什么叫“明体”呢?就是明白你生命的本体,禅宗叫“本地风光”。
禅宗与密宗在教授上的差异在于,由于密宗行人的信力强,他们除了皈依三宝,还要皈依上师,视上师如同佛,所以,密宗的老师直接告诉你什么“是”明体的状态,学生马上就能信而不疑,继而起修。而汉地的行人,由于文化深厚,法门庞杂,所以,禅宗的老师只告诉你什么“不是”明体的状态,不给你直接点破,让你“再三捞漉”,让你自己确信无疑。所以从这一点上说,密宗反而特别的“显”,那么禅宗呢,却显得特别“密”。
汉人跟藏地的人比较起来,汉人聪明、多疑,喜欢走捷径,不踏实,西藏人却很踏实、厚道、很虔诚。所以在“明心”之前,一定要先做很多的苦行。什么叫苦行?迷茫啊、痛苦啊、打坐中妄念的纠结啊,坐了半天老师也不说破,找老师去问吧,老师说只管打坐,或者说久坐必有禅……其实老师并不傻呀,说得宗教一点,就是要先消磨你的习气,或者打下很坚实的禅定基础,开悟以后不要成为一个狂慧之人。就象现在的人,稍稍读了一点书,或者这里听一点知见,那里听一点道理,就在外面开班啊、讲课啊等等。所以汉人就容易玩一些机巧,不厚道、不踏实。因此,八万四千法门也好,六度万行也罢,什么都要去历经一番,借此磨砺身心,最后老师再一点破,就会珍惜,再加上以前深厚的定力,才会信力坚固,才会有所成就。如果光有慧没有定,那个叫狂慧,因为没有定水来滋养。所以说“定为慧根、慧为定果”、“因定生慧”。那这个“定”从哪里来呢?就要靠现在打下基础。
其实,显也好,密也好,都只是教授上的方便罢了,说到底,其实也就是这个东西,就这一“知”。这一知对没有到家的人来说,它是不究竟的。对真正到家的人来说,也就是“它”,哪里还有别的呢。
到了唐代以后,那个时候慧能的师兄,北宗的神秀大师,比较注重禅定,并且当时非常为社会的主流追捧,武则天还请他到宫里做国师。但是神会认为慧能的这一宗才是正宗,神秀并没有真正悟到达摩传来的心地法门。神会大师要弘扬他师父慧能的南宗禅法,但凭他当时那一点微名怎么办得到呢?他就在河南洛阳广开法席,宣讲直指人心之南宗禅法,倡导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,把那一层密而不显的窗户纸直接点破,这是在那特殊情况下不得已的做法。
(注:神会(668~760)唐代著名禅僧,菏泽宗之祖。襄阳(湖北襄阳)人,俗姓高。幼学五经、老庄、诸史,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。讽诵群经,易如反掌。年十三,参谒六祖慧能。慧能示寂後,参访四方,跋涉千里。开元八年(720)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,大扬禅法,人称南阳和尚。六祖入灭後二十年间,曹溪之顿旨沈废,两京之间皆宗神秀,由普寂等续树法幢。师初至洛阳,欲振六祖之风,乃于开元二十年(732)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,与山东崇远论战。指斥神秀一门「师承是傍,法门是渐」,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。并于天宝四年(745)著「显宗记」,定南北顿渐两门,即以南能为顿宗,北秀为渐教,「南顿北渐」之名由是而起,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,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。)
做功夫就从这一点开始,不要管妄念,也不要被身体的感觉牵引,这些都是生灭变化的,而知道这一切都在生灭变化的那一“知”,它是生灭的吗?它有变化吗?至少相对于那些妄念来说,它是没有生灭的。先从这里入手,人家说得很清楚,“众妙之门”嘛!不是说到这里就完事了,后而的路还长呢!其实,你们现在悟到的这一“知”还是生灭的,只是你们的定力不够,无法觉察出来而已,但这一“知”,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捷径。
但是,后人说的“知之一字,众祸之门”,它有没有道理呢?其实也有道理。道理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很多修行人悟性高,尤其在古代,中国的形而上文化,像老子、庄子、儒家心性之学等,比较普及,他们都受过这方面很好的教育,所以,说到这一“知”,就很容易悟进去。悟进去以后,他就不屑于禅定功夫,认为禅定是“它”,应缘接物也是“它”,就不做禅定功夫了。第二个方面呢,其实也是最根本的原因,很多人,尤其是知识分子学禅,由于没有基本的禅定经验,没有真正的出离心的基础,把思辨之心,分别之心,回忆之心误当作了“心体离念”的那一“知”,并由此自我承当,师心自用,奉以为禅心。
就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有很多喜欢学佛、学道、搞心灵探索、灵性探索的一些人,很流行的方法就是“观照”,就是观照妄念。他们以为“观照”就是了,却不知道,这一“知”一直流于观照去了。也就是说,他必须借观照妄念,或者说观照没有妄念的相对“空境”才能够呈现这一“知”的作用。这样一来,他就离不开妄念和没有妄念的空。他根本无法觉察到这个时候的这一“知”,其实正是在分别、省察,不然,你怎么知道有妄念或没有妄念呢?最后这一“知”成了一直在了别的作用了,不能够因用而返体,摄用归体,一直流于用,老在那里观,结果这还是能观与所观的二元法,它不是佛法的不二法呀!
更何况,从禅定的体验来说,你根本不可能观照到妄念,你只能回忆起妄念,也就是你只有当妄念生起以后的一瞬间,你再回忆起刚才起的妄念,才能所谓地“观照”到,而这时的所谓“观照”,根本就是妄想、回忆。
唐代的南泉普愿大师说:“道不属知,不属不知。知是妄觉,不知是无记”。“不知”就是你睡着了、昏沉、无记。那么“知”呢,“知”是妄觉——虚妄的分别作用。你看我手中这是什么?这是一支笔!你确定知道这是一支笔吗?确定!这一“知”很清楚嘛,这是“妄觉”! 为什么说是“妄觉”呢?因为你这一“知”是向外的,是向外起的分别作用。而真正说的这一“知”是“众妙之门”,是说这一“知”不要向外去分别,而是让你一直安住于这一知。就像禅宗三祖僧璨大师《信心铭》中讲的“虚明自照,不劳心力”。“自照”,不要“它”照,以此来彰显这一知的妙用。我们总是在照“妄念”,或者照没有妄念的“空”,而不去“自照”,所以才说“知之一字,众祸之门”,所以才说“知是妄觉”。
那么,作为“众妙之门”的这一“知”,它有什么特征呢?古人说它是明、空不二。第一,它是“明”的,明明了了,清清明明。这个明明了了不是因为我必须观照、分别妄念才“明”,我不观照妄念也是“明”的。我现在没敲铃,你听到没有?明明听到了嘛!你听到的是一个没有铃声的寂静。我敲了铃,你也听到了。无论你愿不愿意听,有心听、无心听,你都听到了,是不是啊?这就是它的明性;第二,它还有一个特性是与“明”性同时具足的,那就是“空”。当你要把捉这个“知”的时候,当你想认识这个“知”的时候,却发现,它无形无象,它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被你去认识,被你去抓住。如果真有一“知”被你证到,那《心经》为什么说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、“无智亦无得”?《金刚经》为什么说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?
我们的心最大的特点就是攀缘,总要去抓一个对象。身体不是我,思想不是我,那什么是我呢?那一“知”!的确,那一“知”是!但是,那一“知“对于我们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、自我臆造出来的概念,抓住那一“知”,体会到那一“知”,也是有一个“东西”被我们所“缘”哦!既然有一个东西所“缘”,岂不是又成了妄想了吗?
其实,但当你真正去用功夫的时候,你那套理论和领悟用不上,因为它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你认识。如果有,那也只是你头脑的臆想出来的。
前些年,社会上很流行印度的一个大师奥修的书,奥修特别讲“观照”,于是,很多人都在讲这个观照法门,包括现在的寺庙都受这个影响。僧璨大师说“虚明自照,不劳心力”,不需要动一点心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你们看,我敲一下铃,你能听到声音,请问,是你用心才能听到的吗?或者我们现在想象一下,拿个针来扎你一下,你是有心去观照,才能觉得疼吗?它跟有心、无心是没有关系的!也就是说它根本不用作意,不用造作的。
我们现在对这一知的“明”性理解的比较好,明明了了,清清明明。但是我们对它的“空性”不理解,总以为有一个叫“知”的东西可以被认识或体会到。因为过去无量劫来,我们的心总要攀缘一个对象,现在没有别的可抓了,就抓这一知,而这一“知”它是空的啊,你而怎么抓它什么呢?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体证到它的空性,于是我们就把它变成一种概念,那一知就成了自己头脑臆造出的概念。
前面我们讲过,你真的能观照到妄念吗?你观照不到妄念的,当你观照到妄念的时候,其实这个妄念已经走了,是你把一个已经生起的妄念,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妄念抓回来,让你“观照”一下,那是回忆嘛!当你真正观照的时候,只有观照,没有妄念,也没有谁在观照,只有纯粹的观照,只是知,这时,才是“众妙之门”的那一“知”。
永嘉玄觉大师的《永嘉禅宗集》里面就有一篇《奢摩他颂》,就专门讲这一点。刚开始是知物,一个念头来了,我知道。第二个呢,不要知物,而是知“知”。自觉这个“知”。他说这还是不对,因为还有一个“知”可以被知。相当于奥修大师说的,观照者观照其本身。永嘉大师说这也不对。为什么呢?因为那个“观照”的作用也是作意,也是一个心的作用,而且还有一个对象,只是非常细微,要把前面那个“知”去掉, “但知而已”。
现在很多人讲观照,那都只是回忆。因为当你真正“但知而已”的时候,根本不会起妄念。妄念起来了你再观照它,就是说有一个妄念和一个观照者,这不是佛法,这是凡夫见解的二元法。
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佛法,因为很多比喻都能使我们更加亲切的领悟佛法。比方,一个银幕上或者一个电视机的屏幕上放映着电影,电影里有故事情节。你能说是那个银幕在观照电视情节吗?故事里有个人站那,你能说是银幕在观照这个人站着吗?不是的!准确的理解是:银幕在呈现这个人,他们是不二的。银幕不是这个人,这个人也不是银幕。但是这个人必须通过银幕来呈现。听得明白吗?这还不足以来比喻观照和念头的关系。更准确的是我去年看过的一个科幻电影。科幻片里头说,今后的电视一按遥控,空中出来的一个虚拟银幕,在这个空的银幕上就可以放电影了。我边说你们边体会,因为人最难破的是能所对立的执着,就是一个我和我所看到的对象,一个主体一个客体。我从那个电影里头突然悟到了,用这个方式来比喻很好。我们现在的电视机或者电影都有一个实体的银幕。那么科技可能会发展到这一步,叫虚拟银幕,那个时候,你根本不用买那么大的电视机,软件、设置都放在遥控器里,你只要一按遥控器,你眼前的虚空中就通过光打出一道虚拟的银幕,虚拟的银幕就在那不断地放电影。那些电影的故事情景是在一个空的银幕上呈现出来。我假设给它一个名字叫“银幕”,其实只是虚空,因为有电影情景在上面呈现,所以姑名之“银幕”。你一关这个电视遥控,银幕就没有了。你们听得懂我这个比喻吗?那个银幕比喻为我们的真心本性,而妄念比喻为在银幕上呈现出的各种故事情景。银幕是“空”的,但是它有一种“能够”呈现故事情节的功能,我们称之为“明”。就像我们的心能够呈现各种妄念一样,但是你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让这些妄念呈现出来的“心”一样的道理。
真正对于一个明心见性的人,他体会到的念头,其实是在他的自性中呈现的作用,就象在“空”的银幕中变化的故事情节一样,它们是一体的,不二的,但是却是二个东西的合相,一个银幕一个情景。你只要把摇控器一关,故事情景也没有了,银幕就没有了。
那么,人跟电影的差别在哪里呢?电影它有开有关,关掉电影的时候,你可以看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银幕,就知道银幕与电影是二个东西。而我们的生命是轮回的,这个生命的电影是永远都不会结束。如果一个孩子从一生下来,看着一个永远都不会结束的电影,他会是什么感觉呢?会认为银幕和故事情节就是一个东西。这就是我们凡夫执妄为真,而忘记了还有银幕这个真心本性的存在,就像《楞严经》中所说的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
那些做观照妄念的人,实际上是用头脑臆造出来的一个观照者在回忆妄念,那绝不是古代大师所讲得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。
那么古代大师讲得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是什么呢?讲得就是这个(师敲一下铃),明明了了,就是那个“东西”——你想听不到都不行,你想不“知”都不行的那一“知”。这一“知”,不是因为有铃声才“知”,没有铃声,那一知依然存在。如何说没有铃声它依然存在呢?没有铃声的宁静、无声,不也在这一“知”中清晰地呈现吗?
为什么很多人学佛,包括学那些观照法门的,越学越狭隘、局限,越学越狂妄傲慢,是因为没有体会到自性的空性,都只是在明性上,所以容易有狂慧。正是没有体会到空性的一面,把他体会到的明心见性搞得像一个笼子一样,象一个窗口一样,他不是无量的,不是放之弥纶六合的。所以这些人修行、学佛、打坐,越学越自我,没有那种胸襟、气度,不圆融。
我这个话是讲给你们听得懂的人听的,听不懂的人不要费劲去理解,这几天我们后面还会讲的。
实际上佛陀在楞严经上讲得十番显见,都讲清了这一点。六祖开悟以后,他跟五祖汇报说“何其自性,本自清静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;何其自性,本无生灭;何其自性,能生万法”。我们现在来模拟一下六祖大师的悟境。(师敲下铃)你现在能听到铃声的那个功能是你后来学来的?培养出来的吗?它是本自具足的,不是后来学到的,我一敲铃你马上听到,就像我这边一按那个按钮,那个虚空银幕就会马上呈现电影,又好比我拿针扎你一下,你马上感觉到疼。当然你的皮肤可能比较粗糙,感应慢一点,但你那一知也会马上呈现出疼的感觉。它是本自具足的,性相不二的。你能听到铃声的那个功能清静无染,所以,它能呈现声音,所以它又是本自清静的。本自清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空性嘛。这个能听的功能它无动无摇,无论有声无声,它都如如不动,它不会随着声音的来去而变化。有声它能呈现有声,无声它能呈现宁静,它本来就是定的嘛!它有生灭吗?你们体会,知道铃声来了,也听到一回儿铃声没有了,你那个清清楚楚知道有铃声和没有铃声的那一知,它有没有随着铃声来去呢?没有嘛!
最难体会到的是最后一句“何其自性,能生万法”。所谓“能生万法”,就说你那些妄念都从那个地方生出来的,或者说因它而立的,因它而显现的。就像电影,那么多故事情节在哪里呀?都在那个虚拟屏幕上,叫它屏幕那是假名,叫它真心本性那也是一个假名。它的本性一方面是空的,不空如何能显现电影情景呢?另一方面它具足能够呈现电影情景的功能,这个能呈现的功能我们姑且叫它“明”。
所以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,对于你坐禅实践,是要求最起码能安住于“知知”——安住于这一知,这是众妙之门。那么为什么又叫“众祸之门”呢?因为这一知向外流转了,向外观照去了。
中国人都俗话所谓的“返本还源”、“回光返照”,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向外流转了就流于轮回生死。道家讲“顺为凡,逆为仙”。你不要老是把你那一“知”向外去观照,向外去放射它的精华、光辉,而是要自知,我们叫“自知之明”,是说让那一“知”去知它自己本身。但“知”它本身也是方便说,最后连这一“知”都要去掉,只剩下“本身”——本来面目,就如《永嘉禅宗集》中所说的“但知而已”。
这就是我从十月份开始,教大家的方法。打坐的时候就这么坐着,微睁着眼睛,醒着!就两个字。眼睛微微睁开是帮助你醒着的状态。那么要求呢,就是心无造作。请问,你“醒着”需不需要条件?你需要拿什么文凭吗?有多少钱有什么职位才能够醒着吗?那么怎么醒着才算正确呢?四个字:心无造作!就是你不需要有任何的装饰、设计、造作、刻意。如果说我应该这样醒着或者那样醒着,那么你动一个念就是染污。马祖道一禅师说“道不用修,但莫污染”。我们就天天在污染,尤其很多学佛的人,因为都在用心在造作,还名之为修行。
所以这个法真正你要做起来不容易啊!就这么醒着!这叫始觉的功夫。从始觉进入本觉,只有从这里开始,这也是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的正修法门,就这么简单!
“醒着”,这里面没有宗教、哲学、心理学,不用任何的技巧,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你能够用得上力的地方,你用一点心就污染了,你对这个“醒着”用任何一点力,用任何一点聪明才智、学问、道理,皆是污染。所以就这么醒着!你说这个醒着如何去描绘它?如何说明它?如何解释它?说观照吧,还有一个对象,而醒着是本身就是醒着,没有谁在醒着。
我想尽一切办法,尽量能够让现在的人那个混乱、复杂的心能够与真正的禅法相应。现代人太“聪明”,一定要把这个聪明放下,回归最单纯,心无造作地“醒着”。毕竟, “醒着”,是这么的直接与简单,根本用不着你所有的聪明,所有的学问啊!凡是需要用心的,动念的,那些都是有为法,《金刚经》上讲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什么叫无为法?——“不劳心力”!(《信心铭》)什么叫有为法?——心生造作!就是这么简单。只能说“如是”!
为什么让你们打坐时睁着眼睛呢?因为人一闭上眼睛就是阴啊,睁开眼睛是阳。大家现在体能都不行,身体的阳气不足,一闭眼容易昏沉,通过外面自然的光来跟我们本性的光相连接,帮助一下醒着的状态。不然眼睛一闭上阴乎乎的,很容易散落或者昏沉,不容易帮你初步的修持,保持继续的安住。很多人一打坐就喜欢闭上眼睛,这哪是打坐啊,那是打仗,或是叫看电影,哦,我知道妄念来了,知道妄念去了;这里热了,那里通啦……就是搞这些东西,然后美其名曰打坐。这是自己骗自己,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奖赏。
如果说你的时间不够,就别看书了,多打坐。一上坐就在那一知上。记住我这两句话:第一,醒着!第二,心无造作地醒着!慢慢地这个“醒着”会变得越来越单纯,越来越纯粹,象纯净水一样,就回到你的本地风光、本来面目。这个“醒”是我们通俗的说法,其实术语叫它“觉”,叫它“明”都可以,或者叫“知”也行。你这个醒着不是这么一点儿大的,它是无量的。很多人专门在“明相”上醒着,但是“空相”上没有下工夫。你要自我检视一下,修了一段时间“明”越来越持得稳定了,但是你的气度是不是变大了?要从生活中来检验自己是不是放得下。
通过对这一“知”的安住修持,能破我们的执着。我们的心,总是要攀缘一个对象,这种执着很厉害。那么我告诉你,什么时候你真的开悟了,就是你的心不再有执着的对象的时候!你说我“醒着”的时候心就没有对象了,但是你持不住啊!只是一秒钟而已。为什么要修持啊,你修到了还是把它持住!就好比你挖到了宝贝,但是你拿不住啊,一会儿就被别人抢走啦。那又有什么用呢,那不是你的宝贝啊。所以“修”和“持”是两个阶段。“修”就是挖宝贝,“持”就是挖到宝贝以后还要拿得住。
所以,张总以后就这么去用功,不一定坐着,找个安静的地方站着也行。坐着的时候呢,眼睛垂帘,但是不是看什么,而是视而不见,一直保持“醒着”。你会发现,这个“醒着”上面有很多的染污,妄念一个接一个,但不要管它,它会自然地剥落下来,这就回到了本来面目、本地风光。而外面这些妄念是什么呢?叫“应有面目”,是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角色,因这些角色而起的各种思虑,几十年来扮演惯了,当我们独处的时候,这些东西就会不由自主地跑出来,就象汽车,刹车刹住了,但是惯性还在跑。不过没关系,给自己一些时间。就这么一直安住“醒着”,要不了多久,最多三个月,你的心就象一面镜子,你会发现,不光是妄念在你的自性中呈现,你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在你的心中呈现,你看到的高楼大厦、山河大地,包括你这一百多斤身体,你的心理活动都在你的心性中呈现,要这样去生活,这才是生活禅。
最后再贡献大家一个比喻:冬天的某个早上,你躺在床上睡觉,甚至还做着梦。突然有人拿了一桶凉水朝你头上泼下去。啊.....!那一瞬间,你完全“清醒”了。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让你观照,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你只是“醒着”。听明白吗?那一下!就这一瞬间!第二瞬间就完啦:“你是谁啊?你为什么要这样?我要告你!”就那一瞬间,就是“那个”!那就是我们的“本地风光”!我们要修炼到这个程度,别人不泼冷水我们也是这个状态!
因为我们太聪明啦,我们的心光总是向外跑,总是向外分别,所以要“虚明自照”,自觉、自知、自明。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”, 就是自知,而非他知。
原文:静园文化 http://www.yogacn.com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29&Id=8386